6-12歲就住在後火車站這帶。今天試圖帶大家回到40年前那狀態。我做些場景描述講一下現在跟以前的變化。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?大概現在是什麼樣子?過去是什麼樣子?希望能提供給大家安靜的路線,那是我小時候生活的路徑,從小生長的記憶。其實這一區整個外貌上並沒有什麼變化,尤其是在巷子還是原來的樣子,可以找到很多以前的痕跡。

散步景點:

太原路、林氏滋養和果子、當代藝術館、金龍大歌廳、建成國中、蔡合源、麗都游泳池 麗都冰宮、志仁高中家族的王氏宗祠、沙利文西點Coffee Sweet

 DSCF9460.JPG

  當年前車站屬於藝文,像東方出版社、商務書局都在那;後火車站則是批發業,沒什麼零售業。外地人到台北找工作會到後火車站來,那時這邊很多的職工介紹所以及小旅社。

 大家現在看到的京站,它是一個BOT案,賣給住戶的是50年使用權的小套房,客運站就在裡面,聽說賣的不錯。當時它並沒像現在那麼值錢,它是貨運下貨地方。然後旁邊是台北煙廠,但後來遷走了。

 我家以前就住在華蔭街台北煙廠對面,現在承德路跟華陰街交叉口大樓。大樓有個旅社,我家就從那巷子進去。家裡住的地方是日式房子,只有三戶外省人。想說為什麼住那邊?外省人不都是住在眷村?因為外省人有軍公教三種職業,我們家屬於公教單位,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單位,單位沒宿舍,就找與單位相關的畸零房屋,是一些國民黨接收的日本房子。在這邊回家講國語,出門聽台語,在附近吃喝玩樂。

 

那時這地區的建築街道跟現在沒什麼太大變化,較大的變化在巷弄。巷弄原本是日式房子,這區房子不同於永康街是官宅,而是各式各樣的二、三樓的有閣樓的民宅。家家戶戶都不太一樣,充滿著樂趣。

韓良露-火車站歷史演變:

清朝時期,今日的忠孝西路、忠孝東路、中山南路直到愛國西路、中華路一帶是台北城內。像媽祖廟等都在這邊。台灣的漢人則是住在沿著淡水河大稻埕、大龍峒、新莊一帶。但日本人來了之後這地方有所改變,第一個是城門被拆除了,原來清朝的官府地方被日本人接收—如以前重慶南路城內的重要官府:撫台街洋樓。當時整個重慶南路都是高級日本洋樓,做批發、與日本、歐洲都有關的東西。而原本台灣人住的地方還是台灣人為主。

二次世界大戰,因國民政府來台,由於戰役結束百業蕭條,重慶南路也沒在賣日本歐洲的貨,被國民黨官員接收,中國大陸的出版事業來台,漸漸的變成書街。而當時延平北路賣的那些日文書也不能賣了,所以延平北路變成今天這樣的發展。當時延平北路聚居了如李春生、蔣渭水、謝雪紅等台灣望族;太原路則是批發中心,台灣中產中下階級都在這裡。

大稻埕建築與這一帶的建築雖然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,但是前者相較下較為講究,華麗。而走這一帶會感覺與日本橫濱的感覺很像,橫濱是日本人做的中華城;這邊是台灣人做的日本城。是個有點不日不漢的地方。

 DSCF9465.JPG

 走過歷史-「金龍大歌廳」、「龍園大飯店」、華蔭街

這棟大樓是42年前蓋的,在當時是相當厲害的一棟8層樓建物,內部有電梯。那時蓋了叫做「金龍大歌廳」。當時是一棟相當現代化的複合式商業大樓。它與在香港、馬來西亞房子看起來的結構很像。

 台北車站出來往右邊到華蔭街,承德路旁邊一排,以前都是賣玩具的,那就是我們小時候的玩具反斗城。

 兩棟樓中間做了橋,以前這邊的自助餐很多。後火車站有很多的貨要下,聚集了很多的搬運工。這邊的自助餐物美價廉。

 這棟當時也是很厲害的,是一棟有6層樓高且有電梯自動開關門、冷氣的,當時叫做「龍園大飯店」是當時相當高級的一家。

 這邊有個窄巷,當時流行的功夫電影—譚道亮飾演的「潮洲怒漢」上演的璧虎功,讓自己常想可以和劇中主角一樣。

DSCF9469.JPG 

   批發重鎮-太原路

當時的太原路與現在的規格大致相同,只是當年沒有股票、選舉,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招牌。這附近的生活節奏在台北市算是快的,因為批發買賣隨時在進行。這邊批發的有五金材料、鈕扣、配件等。

 

太原路南京西路口 當年戲院雲集

以前這帶戲院非常多,像中央戲院、大中華戲院,還有更前面的遠東戲院、國聲戲院。可見住這一帶生活機能非常好,可以看電影,又可以到圓環吃小吃,到延平北路買書、想吃好一點可以到較遠的大稻埕。

太原路.JPG 

 老店 林氏滋養和果子

「林氏滋養和果子」創立於民國42年,堪稱這附近的老店。原只是一家普通麵包店,後來發展出日式和果子,精益求精後現成為一家知名店面。

林氏滋養和果子.JPG 

 蔡合源

旺旺蔡氏家族所有。

正對著蔡合源家對面早年是中央戲院。麗都游泳池麗都冰宮。

DSCF9474.JPG 

 最接近40年的角落

最接近40年前的角落裡,有巷弄裡碩果儘存的日式房子。而巷子的盡頭就是志仁高中家族的王氏宗祠,內附圖書館。

DSCF9475.JPG 

DSCF9478.JPG 

 日式風味房子

中山北路轉進96巷,有兩層樓的日式房子。

日式房子.JPG 

 

「二條通一號」咖啡館

再沿著走到二條通可以看到有一家舊建築物翻新而成的咖啡館,叫做「二條通一號」很有特色。

二條通1號.JPG 

 建成國中

現今建成國中大門的地方,早期是建成女子游泳池。它原是日據時代提供給日本人唸的學校。光復後這邊曾經是市政府所在地。市府搬走後才改為國中。

建成國中.JPG 

 

 

中山市場一帶

中山市場原為日本人的市場,現在的中山市場已經是重新改建的。鄰近一帶的中山北路過去是較洋的地方。當年有沙利文西點賣的是蘇聯點心,還有訂製西裝的亞仕西服。

中山市場.JPG 

 

Coffee Sweet

自己烘豆子,淺烘培的單品咖啡是招牌商品。淡咖啡色透明液體,表面浮了一層油光,湊近嗅聞,帶著清新的果香味兒。

DSCF9488.JPG 

6-12歲就住在後火車站這帶。今天試圖帶大家回到40年前那狀態。我做些場景描述講一下現在跟以前的變化。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?大概現在是什麼樣子?過去是什麼樣子?希望能提供給大家安靜的路線,那是我小時候生活的路徑,從小生長的記憶。其實這一區整個外貌上並沒有什麼變化,尤其是在巷子還是原來的樣子,可以找到很多以前的痕跡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ly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